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机构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来源: 生物中心 作者: 生物中心 日期: 2023-11-14

单位简介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生物中心”)成立于2003年,隶属于宁夏农林科学院,2016年12月正式成为二级法人单位,下设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育种、特色植物开发与利用、农业微生物与酶工程、办公室5个科室,是自治区专门以从事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作为宁夏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植物)和宁夏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科技创新团队依托单位,与宁夏大学共建作物栽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硕士学位点3个。现有职工29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11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25人(博士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自治区“313”人才1名,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1名,国内引才“312”1名,入选自治区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4名。

围绕宁夏农业特色产业需求,以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设立了作物分子育种、植物功能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特色植物抗逆机理研究及资源开发利用三个学科方向。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省部级各类课题250余项,项目总经费4000余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加单位);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排名第一、第一、第二、第三);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登记成果33项;申请受理国家专利36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制订地方标准17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9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9篇。

职能职责

                                                                                             

(一)开展植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二)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研究植物新种质,

(三)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评价、研究、开发地方特色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等。

机构设置及职责

                                                                                             

机构设置: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宁夏农林科学院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综合办公室、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室、植物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室、特色植物开发与利用研究室和农业微生物与酶工程研究室5个科室。全额预算编制30名,其中: 主任1名(正处级)、副主任2名(副处级),科级领导职数5正5副。实际在编人员26人,其中:主任1名(正处级)、副主任2名(副处级),科级领导职数5正3副。

职责范围:一、开展植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二、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研究植物新种质。三、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评价、研究、利用地方特色植物、微生物资源等。

研究方向

                                                                                             

 一、作物分子育种

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粮食安全与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利用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开展作物优异基因发掘和分子标记开发,开展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优异基因的发掘和分子标记开发,建立作物高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加快优质、抗逆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为推动自治区农作物分子育种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材料保障。

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与支撑产业情况:

承担了自治区育种专项课题“小麦生物技术育种应用研究”“水稻抗逆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研究”“马铃薯目标性状分子标记开发与育种技术创新研究”、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利用基因编辑等关键技术提升宁夏主要粮食作物品质研究与应用”和自治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示范项目课题“玉米抗逆高质高效制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研究,通过持续开展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植物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在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主要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基础研究,优化作物分子育种平台,创制抗旱、耐盐碱、高产、优质新种质,完善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创制的生物技术育种体系,助推特色优势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质量发展。

二、植物功能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

围绕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前瞻性、基础性科学问题,利用功能基因组、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开展与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目标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分析植物的基因调控网络,阐明目标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为深入解析植物抗逆、品质等目标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与支撑产业情况:

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桃儿七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其机理研究”“基于水分-品质响应关系的宁夏枸杞综合品质评价模型研究”“水稻减数分裂起始基因ONSET1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小麦农艺水份利用效率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马铃薯StCWIN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块茎淀粉含量的关联分析研究”等研究,通过开展耐盐、水分利用效率相关基因发掘、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功能分子标记开发,水分与品质相关模型构建等研究,全面解析了植物抗逆分子机制,为利用抗逆基因改良作物及经济植物抗逆性和产量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三、特色植物抗逆机理研究及资源开发利用

聚焦自治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需求,利用植物生理学、植物细胞工程等技术与方法,开展沙米、长柄扁桃、金银花、金莲花等特色资源植物与经济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抗逆性及品质形成的机理研究。针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技术瓶颈,研究解决特色资源植物、濒危中药材、食用菌的引种、繁育、栽培和农菌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建立特色资源植物开发技术体系和综合利用模式,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成果与技术支撑。

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与支撑产业情况:

承担了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特色沙生植物资源挖掘与开发利用”、自治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示范项目“特色资源植物利用与沙产业技术研发”、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食用菌优新品种引选及特色专用食用菌栽培基质研发与示范”和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莲花主要有效成分积累规律研究”等研究,围绕我区特色经济作物和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以资源评价、功能成分高效分离提取工艺和规模化种子、种苗繁育为研究方向,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和种苗培育技术平台,突破一批特色沙生植物、濒危稀缺中药材、能源植物的种苗繁育与栽培技术瓶颈,建立沙生植物人工栽培技术体系和濒危药材组培快繁技术体系。通过研究特色植物资源生长发育特性、有效成分积累规律,从分子水平解析影响品质形成的关键因子。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开展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初步解决了农业秸秆和中药材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建立起生物发酵饲料、肥料和轻质基质生产技术体系,为宁夏地区特色植物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科研成果

                                                                                             

科技成果一:宁夏马铃薯分子育种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

 开展了分子育种基础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构建了宁夏首个马铃薯测序数据网络平台,识别编码基因2406个,筛选出信号转导关键调控因子;克隆了12个与抗旱、淀粉合成等性状相关的基因,完成了6个基因的功能验证,开发了2个与块茎淀粉含量等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阐明了300余份种质资源遗传背景与亲缘关系;建立了转化率达40%以上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以自主克隆的基因实现了抗逆性状定向改良,创制出了17份新材料;突破了马铃薯花药培养技术瓶颈,形成了创制双单倍体的诱导方法;构建了检出率达95%以上的马铃薯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体系。该成果在基因挖掘利用、性状精准鉴定、优异材料创制、病毒精确检测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科技成果登记3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发表研究论文22篇,高水平SCI研究论文 1篇,为助推宁夏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该成果获2019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科技成果二:肉苁蓉人工控制寄生关键技术研究

 该成果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解析了肉苁蓉寄生发育形态、寄主梭梭根结构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特征,首次阐明了肉苁蓉对梭梭识别寄生的关键时期和主要因子。筛选出对肉苁蓉种子萌发、吸器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外源信号物质4种,种子萌发率由0.1%提高到80%,吸器形成率由9%提高到75%。确定了肉苁蓉人工寄生种子处理、接种时间及种子用量等关键技术环节,首次培育出肉苁蓉-梭梭寄生一体苗,当年寄生率达到72%(常规方式3年寄生率10%);搞清了寄生一体苗移栽时间、水肥管理等技术措施,移栽成活率达到90%。建立了精准可控的人工控制寄生和栽培技术体系,节约种子用量75%,缩短种植周期1/3,每亩节本增效约800元。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科技成果登记2项,发明专利1项;发表研究论文11篇。研究成果为宁夏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该成果获2020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科技成果三:水稻分子育种及新材料创制

 该成果依托自治区农业育种专项与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建立了宁夏水稻抗旱、耐盐等重要性状鉴定技术体系,创新形成了宁夏水稻高效、多基因聚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解析了宁夏水稻耐盐、耐旱的生理机制和分子机理。通过利用野生稻DNA导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创制出聚合抗病、抗逆、高产等重要性状基因的育种新材料 6 份,培育出高产抗逆性状突出的水稻新品种宁粳56号,于2018年实现成果转化 。该成果现已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科技成果登记2项,发明专利1项;制定地方标准2项,发表研究论文7篇,高水平SCI 研究论文1篇。

科技成果四:小麦分子育种及新材料创制

 该成果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自治区农业育种专项等项目,通过应用多基因聚合、分子标记辅助、碳同位素分辨率等新技术,创制出“抗病与优质高产”“抗病与节水抗旱”等多基因聚合材料7份、耐高温材料3份,构建了高密度遗传图谱1套,定位抗病、抗旱耐热、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相关性状的QTL108个、主效QTL4个。建立了基于细胞遗传学、基因聚合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的高效实用小麦抗旱性与水分利用效率鉴定技术体系。通过利用碳同位素分辨率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出节水高效小麦新品种宁春56号,该品种具有耐热耐旱性突出且产量潜力高的特点,在减少灌水 30%的条件下相比宁春4号增产13.5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72%。该成果现已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科技成果登记4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发表研究论文16篇。

人才及科技团队

                                                                                             

“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科技创新团队于2010年授牌,依托生物中心建设,聚焦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以服务自治区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目标,以农业生物技术学科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团队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围绕作物分子育种、植物功能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特色植物抗逆机理研究及资源开发利用三个研究方向,在作物抗逆、优质、高产种质创制与品种选育、特色植物抗逆基因挖掘与功能解析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与科技攻关,取得一批具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科技成果,提升了创新团队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助推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团队成员29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硕士学历以上25人,高级职称占5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自治区“313”人才1名,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1名,国内引才“312”人才1名,入选自治区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4名。团队人员队伍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人员年龄、层次结构合理、人才队伍稳定。

 团队现有学科带头人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1人。学科带头人具备深厚的科研经历、丰硕的科研业绩、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带领科研团队成员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科研项目的目标任务,在团队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引领带头作用。

人才需求

                                                                                             

人才待遇:引进2名以上博士研究生,除享受事业单位工资和绩效待遇外,每月发放高层次人才补贴4000元,每月发放住房补贴2000元,连续发放 5年,并可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另外,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高层次人才优厚待遇实施办法》规定,还享受科研、医疗、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的相应待遇。

党建工作

                                                                                             

一、党组织设置

宁夏农林科学院生物中心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8名,党员发展对象1名。其中书记1人,纪检委员1人,组宣委员1人。

二、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

(一)扎实开展党建工作,落实各项规定要求

 生物中心党支部高度重视党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发挥“五星级”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调动党员积极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下功夫,促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进一步融合发展。一是始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抓实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积极开展模范机关、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巡视整改。严格落实“每周半天集中自学”制度,综合运用专家辅导,专家宣讲,专题研讨、知识竞赛、“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形式,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引导教育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深入推进“三强九严”工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和组织生活会等各项制度,着力强化党的组织建设;三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党的纪律建设。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一是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八条禁令”精神,认真开展加强作风建设专项自查,坚决纠正“四风”,着力强化党的作风建设。二是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三个清单”,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廉政警示教育周”和“六廉”活动。三是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五不直接分管”等制度,扎实推进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