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机构

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

来源: 固原分院 作者: 固原分院 日期: 2023-11-14


单位简介

  

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前身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1959年由农业农村部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批综合性地方农业科研机构。20146月由固原市人民政府移交宁夏农林科学院管理,2015年2月正式更名为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为宁夏农林科学院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核定全额预算事业编制88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正处级)、院长1名(正处级)、副院长3名(副处级),科级领导职数814副。内设办公室、科研科、计划财务科3个正科级管理机构和旱作农业与节水研究中心、马铃薯研究中心、冷凉蔬菜与花卉研究中心、草畜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林业与生态研究中心5个正科级科研机构。另设有分院纪委、工会、团支部和妇委会。成立60多年以来,围绕建设宁夏中南部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科技需求,以旱作生态农业为主线,以马铃薯、草畜、冷凉蔬菜、油料、小杂粮、林业生态为重点,全面开展新品种选(引)育、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示范、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现有在编在职人员77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4人,副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23人,初级职称20人,其他3人。

本单位现有土壤农化、植物生理生化、品质分析、病毒检测类科研实验仪器100余台(件)。建成科研基地2个,一是原州区头营干旱半干旱科研基地,建立于1959年,耕地面积620亩,建设种子贮藏室、种子风干室、马铃薯组培室等科研设施8400㎡;二是隆德县观庄高寒冷凉科研基地,建立于2014年,总面积970亩,其中可利用耕地面428亩,建设科研业务用房、种质资源库、温网室2696㎡。依托本单位技术力量,2006年经农业农村部批准,建成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固原分中心;2010年以来,经自治区相关部门批准,相继建成宁夏马铃薯核心种苗生产供应中心、宁夏旱作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生态农业专家服务基地、固原高寒冷凉区农作物专家服务基地、宁夏马铃薯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宁夏小杂粮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等。2008年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设立了糜谷土肥岗位科学家和马铃薯、胡麻、荞莜麦3个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

成立60多年来,先后有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模范、1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获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3人为自治区“313”人才,1人获自治区“五一”劳动模范、2人获自治区三八红旗手、1人获自治区“创新争先奖章”、1人获自治区“塞上农业专家”。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0多项;取得科技成果136项(其中7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培育出85个农作物新品种、4个牧草新品种和1个家禽新品种,实现宁南山区主要农作物、牧草品种4—6次换代;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5项;制订地方标准27项;发表学术论文1420余篇,出版专著40多部。推广旱作生态农业新技术120余项,实现了宁南山区农业生产技术的5轮更新,为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和南部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职能职责

  

    (一)负责制定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宁夏中南部山区农、林、牧业生产及生态建设的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为促进宁夏中南部地区现代旱作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有效的科技支撑。

机构设置及职责

  

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为宁夏农林科学院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核定全额预算事业编制88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正处级)、院长1名(正处级)、副院长3名(副处级),科级领导职数814副。内设办公室、科研科、计划财务科3个正科级管理机构和旱作农业与节水研究中心、马铃薯研究中心、冷凉蔬菜与花卉研究中心、草畜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林业与生态研究中心5个正科级科研机构。另设有分院纪委、工会、团支部和妇委会。

主要职责:一是负责制定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二是负责宁夏中南部山区农、林、牧业生产及生态建设的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为促进宁夏中南部地区现代旱作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办公室工作职责

围绕分院机关工作,做好机关文电、会务、机要、保密安全、党政印信证照管理、文书档案和人事档案管理、综合调研、机制改革、综合接待、外事报备、政务公开,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宣传、统战、意识形态、理论学习、思想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普法宣传教育,人事、干部、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人员编制调配、职称评聘、出国(境)人员报备审查,效能建设、目标管理考核、综合治理、安全工作(生产)、治安保卫、消防、爱国卫生、保洁、绿化、水电暖管网、网络与电话通信、固定资产实物配置与管理、公务用车等。督办有关重要决策部署落实,组织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工作。协助分院群团组织依据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二、科研科工作职责

围绕分院科研管理工作,负责分院科研、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发展规划及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各类科研项目的论证、审查、申报、组织实施和验收(鉴定)等管理工作,分院科技创新团队与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团队选拔推荐、创新平台建设及专家服务基地管理,协助办公室搞好职称评聘工作。分院实验室及试验基地建设规划、项目申报与实施、日常管理和安全运行,分院学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开展分院对外科技交流活动及职工继续教育,科技成果、专利、品种权、标准等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职务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版权以及植物新品种权等)的转化应用及科技成果转让等管理工作。

三、计划财务科工作职责

负责制定、组织实施分院各项财务制度并进行监督;负责分院财务预算、年度决算、财务核算、工资发放等工作;负责分院资产处置、监督、产权界定、节能降耗、基础条件建设项目的规划、组织和实施、政府采购、年度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等工作。

四、旱作农业与节水研究中心工作职责

主要围绕宁夏南部山区旱作生态农业的科技需求,开展小杂粮(糜谷、荞莜麦、食用豆)、胡麻、冬小麦、旱地玉米等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五、马铃薯研究中心工作职责

积极推动马铃薯遗传改良与种质创制、马铃薯品种选育与脱毒种薯繁育、马铃薯绿色高效综合栽培等学科建设,全面开展创新研究与示范,强化产业科技支撑。

六、冷凉蔬菜与花卉研究中心工作职责

围绕冷凉蔬菜与花卉学科领域申报科研项目,推进宁夏南部山区冷凉蔬菜与花卉产业发展,推出新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效能,为宁夏南部山区冷凉蔬菜与花卉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七、林业与生态研究中心工作职责

承担宁夏中南部山区森林培育、经果林品种选育、六盘山野生林木、中药材、菌类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究工作,解决林业生态、中药材、菌类资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为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

八、草畜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工作职责

承担宁夏南部山区牧草新品种选育与栽培、饲草资源加工利用、畜禽高效养殖等创新研究工作,解决当地草畜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宁南山区草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研究方向

  

一、马铃薯育种与栽培

(一)研究方向定位

围绕宁夏马铃薯产业的科技需求,开展马铃薯遗传改良与种质创制、品种选育与脱毒种薯繁育、绿色高效综合栽培等研究攻关与集成示范。

(二)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固原综合试验站、宁夏马铃薯育种专项“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等国家、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

(三)支撑产业情况

“十三五”以来,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固原分中心、宁夏马铃薯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等创新平台运行良好,主持完成国家、自治区和农科院等有关部门下达的各类科研项目8项。建立了马铃薯种质资源数据库,收集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1000余份;选育出菜用型、淀粉加工型和兼用型品系24个,其中通过自治区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和国家非主要农作物登记新品种各2个。在宁夏马铃薯主产区,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7个,核心示范累计3万亩以上,辐射推广50多万亩。积极开展马铃薯产业调研与技术指导服务,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企业技术骨干350余人次,培训种植大户5000余人次。为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助力宁夏南部山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旱作生态农业

(一)研究方向定位

围绕宁夏南部山区旱作生态农业的科技需求,开展小杂粮(糜谷、荞莜麦、食用豆)、胡麻、冬小麦和旱地玉米等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二)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

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肥料岗位、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固原综合试验站、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固原综合试验站项目;自治区小麦育种专项子课题、玉米微咸水滴灌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三)支撑产业情况

“十三五”期间,获批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10项,审定宁亚23号等农作物新品种6个,制订地方标准13项,授权专利27件,软件著作权7件;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获中国林学会第七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有偿转化转让科技成果9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00个以上,示范新品种48个,新技术40余项,示范面积11.5万亩,辐射面积300万亩以上,为宁夏旱作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生态林业

(一)研究方向定位

针对宁夏中南部山区森林生态修复理论基础薄弱、经果林产业发展滞后、林下经济发展缓慢、六盘山植物资源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开展森林培育实用技术、经果林优良品种选育和栽培、六盘山野生林木资源遗传育种、六盘山道地中药材资源开发与利用、六盘山菌类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究方向。

(二)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泾河流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变化和流域生态补偿管理”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六盘山区水源地人工林多功能经营技术示范与培训”专题、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研究”、自治区重大项目“六盘山外围土石山区多功能森林经营与管理技术和示范”专题等项目。

(三)支撑产业情况

十三五”以来,共申报各级各类项目(课题、专题)20个,争取科研经费1245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制定宁夏地方标准5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3项、澳大利亚革新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论文22篇,登记自治区科技成果5项。为推进宁夏多功能林业发展切实提高我区林业建设质量和水平建言献策,为自治区林草局编制了《宁夏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实施方案》并指导实施。为六盘山野生林木资源驯化、繁育和栽培,宁夏中南部山区枸杞、红梅杏产业发展提供了长期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撑。

四、草畜产业

(一)研究方向定位

围绕宁南山区草畜产业的科技需求,开展牧草新品种选育及栽培、饲草资源加工利用、畜禽选育及生态高效养殖等研究攻关与集成示范。

(二)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

自治区8613农业产业科技工程—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专项“宁夏苜蓿产业技术开发研究”、自治区农作物育种专项子课题“耐旱苜蓿新品种(系)选育”,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固原山区林下生态鸡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

(三)支撑产业情况

十三五”以来,主持完成自治区和农科院等有关部门下达的各类科研项目9项。建立了苜蓿种质资源数据库,收集保存苜蓿种质资源670余份;选育出苜蓿新品系5个,在原州区头营镇徐河村固原市“四个一”牧草基地和彭堡镇姚磨村建立青贮玉米、饲用高粱新品种核心区2个,展示新品种9个,示范面积 2100亩,辐射推广1万亩。积极开展草畜产业调研与技术指导服务,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企业技术骨干150余人次,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为宁夏草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助力宁夏南部山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冷凉蔬菜与花卉

(一)研究方向定位

围绕宁夏南部山区冷凉蔬菜与花卉产业发展与生产的科技需求,开展莴笋新品种引进及栽培技术研究、露地冷凉蔬菜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洋葱水肥药调控与机械化装备研发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构建、宁南山区适应性百合种球工厂化快繁体系构建与智能装备开发等方面研究。

(二)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

承担自治区、宁夏农科院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固原市科技计划项目、宁夏农科院科技创新先导资金对外合作等项目。

(三)支撑产业情况

“十三五”以来,冷凉蔬菜与花卉栽培团队先后主持或参与自治区、农科院等有关部门下达的各类科研项目(课题)10多项;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与推广,辐射面积达到10万亩,有效提升了蔬菜种植效益。先后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三等奖3项(分别排名第一、第三和第七),获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项;登记自治区科技成果1项;制订地方标准12个,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通过与合作社、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培训,进行示范推广,涉及甘蓝、西兰花、莴笋、松花菜、白菜花、娃娃菜、洋葱、百合等作物,促进了宁南山区冷凉蔬菜产业发展。

科研成果

  

一、马铃薯新品种宁薯14号、15号、16号选育与示范推广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资助下,选育出抗旱高产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宁薯14号、15号和16号,开展系列配套技术研究,属于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研究领域获得的重大成果。宁薯14号为鲜薯菜用型品种,抗旱高产,Vc含量高达13.0mg/100g,高出国家标准;宁薯15号为淀粉加工型品种,淀粉含量高达21.4%,高出国家标准;宁薯16号为全粉加工型品种,抗旱性和抗病性极强,块茎干物质含量高达25.2 %,高出国家标准。

建立马铃薯常规杂交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育种体系。制定了马铃薯杂交育种技术标准,开展了资源遗传距离分析和后代分子标记技术,规范了亲本选配、杂交组合设计、田间杂交及实生种保存等育种各环节的技术标准,杂交结实率提高到30%以上,年实生苗育苗规模达到10万株以上,移栽成活率达到97%以上,缩短育种年限2-3年。配套以抗旱高产为核心的栽培技术。围绕提高新品种水肥生产效率,研究制定技术标准和发明专利,实施覆膜保墒、集雨增墒、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控等旱作栽培技术体系集成创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7.3-26.4%,肥料利用效率提高了11.2-15.8个百分点,单产提高了15.4-26.7%;研发起垄覆膜播种一体机具,加快马铃薯抗旱种植机械化进程,通过对新品种保鲜贮藏智能化和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应用,贮藏损失率减少了7.6-12.3个百分点。配套了种薯脱毒快繁推广体系。以降本增效为核心,开展了马铃薯原原种气雾法生产技术研究,引进应用了马铃薯病毒病生物芯片技术,创新了试管薯为核心的“两年制”种薯繁育模式。

该项目实施期间,取得科技成果3项、地方标准4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论文22篇,宁夏马铃薯育种与栽培团队获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中青年骨干3名。

2013-2016年,宁薯14号、15号和16号三个新品种在宁夏及周边省份累计推广面积271.1万亩,累计新增鲜薯86.2万吨,累计新增产值137920万元。该成果获2017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二、荞麦燕麦新品种信农1号、黔黑荞1号、燕科1号引育及推广

荞麦燕麦是宁夏南部山区的重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优势特色作物,全年播种面积100-130万亩,针对宁南山区抗旱、高产、优质、专用荞麦燕麦新品种匮乏的实际情况,以抗旱、抗倒伏为重点,以优质高产为目标,从历年引进的国内外种质资源中,经过13年逐级选育,引进选育了甜荞新品种信农1号、苦荞新品种黔黑荞1号和裸燕麦新品种燕科1号,实现了荞麦燕麦加工专用品种与高产稳产育种目标的突破,为宁夏荞麦燕麦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品种支撑。同时,作为亲本材料还创制育成了已完成品比、区试的高代品系5个,为选育更优质高产的荞麦燕麦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成果主要创新点:一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有重大突破,产量高增产幅度大。信农1号平均亩产82.05kg,比对照平均增产14.42%;黔黑荞1号平均亩产152.0kg,比对照平均增产14.9%;燕科1号平均亩产138.45kg,比对照平均增产19.6%;二是主要营养成分有明显提升,品质好提质增效明显。信农1号粗蛋白13.60%,比对照12.44%提高1.16%,粗脂肪2.63%,比对照2.42%提高0.21%,赖氨酸0.80%,比对照0.65%提高0.15%;燕科1号粗蛋白21.13%,比对照12.44%提高8.69%,粗脂肪6.65%,比对照5.94%提高0.71%,赖氨酸0.94%,比对照0.65%提高0.29%;三是新品种在抗性方面有重要突破。经抗性鉴定和田间试验,信农1号倒伏率为12.2%,比对照宁荞1号倒伏率85.6%减少73.4%。燕科1号抗旱指数(DI)为1.77,按照农作物抗旱分级标准确定为1级抗旱类型品种;四是创新了荞麦高效育种方法,通过多年多次混合选择,避免了因甜荞遗传的杂合性致使甜荞异花授粉生活力衰退,极大地保留了引进资源材料的优良性状,提高了甜荞育种效率。

信农1号、黔黑荞1号和燕科1号从“十二五”开始被自治区作为全区农业主导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配套荞麦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和燕麦覆膜穴播等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效果显著,改变了农民卖粮难和加工企业原料靠外购的局面,荞麦燕麦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线上线下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实现了产业链条延伸和农民脱贫致富。通过将该成果的使用权排他性授权给区内种子企业并合作开发,完成了三个品种的有偿转让,有力助推了科研院所与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相结合的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模式发展。

发表论文17篇,出版专著4部,制定地方标准3个,培养青年骨干6名。近三年区内外累计推广面积216.4万亩,其中信农1号三年区内累计推广面积90.8万亩,种植面积占比达到43.2%,新增荞麦燕麦3914.93万公斤,新增销售额12531.88万元,新增利润7981.31万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该成果获2020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三、胡麻新品种宁亚20、21号选育及轻简高效种植新技术示范推广

胡麻新品种选育:宁亚20、21号于2015年7月通过自治区审定,宁亚20号种子亩产量95.09kg-173.90kg,比对照增产9.52%-15.41%。经全国胡麻新品种及种质资源材料抗旱性鉴定,该品种是唯一达到一级抗旱的新品种,种子含油率为40.86%。宁亚21号种子亩产量122.31kg-175.49kg,比对照增产11.0%-13.80%,抗倒性突出。

高效栽培化控技术应用研究:提高胡麻抗倒伏性能研究,利用化控技术可使胡麻株高比对照降低7.32-16.46cm。胡麻富营养化技术研究:通过对胡麻籽富硒技术的创新研究,可是胡麻籽硒含量提高到4.251mg/kg,比对照(0.102mg/kg)提高41倍,研究出了胡麻油富硒技术。胡麻富锌技术研究,利用锌元素微肥1000-1500g/亩进行叶面施肥,能使胡麻籽粒锌含量提高60%。

胡麻生产轻简高效机具和关键技术引进与应用:胡麻机械化收获技术研究。胡麻生产中没有专门的收获机械,项目组引进收割机,通过试验研究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成收获川地、山地和梯田地收获胡麻的机械。胡麻无人机除草技术研究。开展专题试验,研究出了无人机除草用药量、浓度、飞行速度。每台无人机  喷药200-300亩/天,农药用量减少40%,可有效防除胡麻田杂草。以上两项技术的研究应用,可大幅度解放生产力,节约劳动力成本。

胡麻田杂草化学防除及药害防损新技术研究:研究筛选出了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兼防的药剂、安全防除恶性杂草小蓟的药剂。研究出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缓解和恢复除草剂药害的方法,该项技术是胡麻田化学除草技术上的重要技术创新和突破。

知识产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编写地方标准7项颁布实施,发表论文18篇。

应用推广情况:胡麻新品种宁亚20、21号宁夏南部山区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和中卫市海原县累计示范推广70.3万亩,新增经济效益6027.9万元;区外累计示范推广36.9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741.90万元。胡麻田草害化学防除及药害防损新技术:在南部山区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和中卫市海原县累计示范推广52.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6319.86万元。

四、宁南山区冬小麦新品种宁冬13号、宁冬16号选育及推广

该课题由自治区科技厅下达的宁夏重点科技攻关农业科研项目:“小麦、水稻、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中的旱地小麦新品种选育子课题,属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宁冬13号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原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4年从陕西引入优系洛9073中采用集团选择法选育而成,2009年3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幼苗半匍匐型,叶色浅绿,叶宽中等,根系发达,生长势、分蘖力较强,茎秆韧性好,抗倒,株型紧凑,穗层较整齐;抗旱、抗寒、抗青干能力强,高抗黄矮病、轻感条锈,但耐锈性强;株高75~88cm,平均亩穗数33.08-34.77万,千粒重32.9-35.9g。纺锤穗型,长芒、白壳、红粒、角质,落粒性中,籽粒卵圆型、饱满,熟相好。越冬率88%-94%,为冬性中早熟品种,生育期260~278d,适宜半干旱区及阴湿、半阴湿地区种植。

宁冬16号是2001年用西峰20号与长6878杂交,经多年培育、水旱交替选育而成。2015年6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幼苗半匍匐状,苗色深绿,根系发达,越冬性能较好。冬前及冬后苗期生长旺盛,茎秆较粗,韧性强,弹性好,抗倒,株型紧凑,群体结构好。株高95cm左右,千粒重40g左右,为早中熟品种,依靠主茎成穗为主。抗旱、抗青干能力强,耐瘠薄性能较好,高抗条锈、杆锈、赤霉、白粉等病害,轻感黄矮病。适宜半干旱区及阴湿、半阴湿地区种植。

      宁冬13号和宁冬16号大面积推广种植一般平均产量250kg/亩,增产在15%以上,累计推广种植57.6万亩,净增产值1728万元。两品种田间种植表现抗旱、抗寒、抗青干能力强,高抗黄矮病、轻感条锈,但耐锈性强。越冬率88%-94%。适宜半干旱区及阴湿、半阴湿地区种植。

人才及科技团队

  

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现有在编在职人员77名,空编11名。现聘专技人员74人:正高级职称14人,副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23人,初级职称20人,分别占比18.9%、23.0%、31.1%、27%;现聘享受工勤人员待遇3人。设有管理岗位27个,其中处级5个,科级22个;现聘处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15人,均为双肩挑人员。通过逐年招聘补充,引进和培养博士研究生,人才结构持续优化,逐步解决了人才队伍老龄化问题,人员结构趋于合理。现有硕士25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36.36%;40岁以下科技人员34人,占比44.16%。

旱作农业与节水团队,组建了小杂粮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获得“宁夏第二届创新争先奖章”1人、自治区“塞上农业专家”1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1人及固原市“六盘农业专家”1人、“六盘英才”1人,入选“宁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1人,受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站长2人及“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指导组专家”1人、“宁夏小杂粮油料产业首席专家”2人。团队计划引进耕作与栽培学方向博士研究生2名,植物遗传育种、植物营养学方向硕士研究生6名。

马铃薯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现有核心研究人员11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研究生学历4人,入选自治区“313人才工程” 1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受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固原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农业农村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1人,全区马铃薯产业技术服务团队成员2人,获固原市“六盘英才”1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人、“五四”青年奖章1人。依托本团队技术力量,经农业农村部和自治区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等批准,2006年以来相继建成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固原分中心、宁夏马铃薯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宁夏马铃薯脱毒核心种苗生产供应中心等创新平台。

林业与生态研究团队,团队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1人,正高职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林业工程师1人、助理研究员3人、研究实习员2人,农艺师1人;硕士研究生5人、学士4人;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其中50岁以上3人,30-40岁6人,30岁以下1人。目前博士引才需求为,森林经营博士1名、森林培育博士1名、经济林研究博士1名、中药材研究博士1名、菌类研究博士1名。

冷凉蔬菜与花卉研究团队,目前有研究员2人,高级农艺师1人,助理研究员4人。计划引进蔬菜产业与花卉产业相关人才2-3人以充实中心人才及发展壮大冷凉蔬菜产业。

草畜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现有研究人员9人,其中: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4人。计划按牧草育种与栽培、畜禽选育及高效养殖研究方向引进博士研究生2人。

人才需求

  

    人才待遇:引进2名以上博士研究生,除享受事业单位工资和绩效待遇外,每月发放高层次人才补贴4000元,每月发放住房补贴2000元,连续发放 5年,并可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另外,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高层次人才优厚待遇实施办法》规定,还享受科研、医疗、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的相应待遇。

党建工作

  

分院党委下属7个党支部,现有党员51名(在职党员34名,退休党员17名)。机关综合管理与服务党支部委员会、旱作农业与节水研究中心党支部委员会、离休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党支部委员会分别由3人组成,各设书记1名、委员2名;马铃薯研究中心党支部、冷凉蔬菜与花卉研究中心党支部、草畜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党支部、林业与生态研究中心党支部各设书记1名。

一、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

分院党委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彻于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狠抓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积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自治区及院党委的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年初明确责任,党委与各支部签订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制定党建工作要点、任务清单、纪委工作要点和“三个清单”。组织各支部开展党建工作“互观互检”活动,督促完成目标任务。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中央、自治区、农科院、固原市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关决定和文件精神及要求,抓好落实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工作。高度重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坚持抓项目申报,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坚持把党建融入助力乡村振兴、院市合作等工作;党委狠抓科研大楼建设工程,领导高标准规划建设科研基地和实验室等工作。

分院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党管意识形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专题学习,着力强化,扎实开展“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活动,开展专题宣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组织广大党员职工交流研讨,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入脑入心。党委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并听取各支部汇报并认真研判形势。按照“一岗双责”要求,认真履行意识形态第一责任人职责,推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始终与党中央中心工作同频共振。

分院党委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方面,推动了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认真落实“一岗双责”要求,不断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坚持按照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主要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礼品登记和收入申报“三项制度”和领导干部“十不准”“八条禁令”规定,建立前期防范、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的廉政风险防范制度。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组织专题学习,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紧盯每个重要节假日全方位警示,切实增强了干部职工遵章守纪意识。认真开展“领导干部廉政警示教育周”和“六廉”活动,组织排查廉政风险点,强化监督、狠抓落实,以警示教育促进作风整顿,推进创建务实高效模范机关,在分院形成了树立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的浓厚氛围,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二、政治理论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情况

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分院党委严格对照党章党规要求,制定理论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坚决压实责任,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主要载体,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开展系列政治理论学习工作。注重加强对支部学习的指导,以支部为单位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安排学习,形式更加灵活,效果更加显著。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成立分院青年科技人员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小组,以党建带团建,狠抓青年党员干部思想武装,着力激发青年科技人员干事创业激情。针对青年干部成长经历、岗位特点及业务短板,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交流,持续“补钙”“铸魂”,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干事创业激情,提升工作能力。

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及时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制定实施方案和学习计划,购买学习资料,举办读书班,党委组织专题学习,支部组织深入学习,交流发言35人次,积极参与并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讲专题党课12次,宣讲4场。召开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会,表彰13名先进个人和2个先进集体。

做实“学史力行”,着力为民办事。分院党委先后4次带领班子成员、中层干部、研究人员深入乡村振兴点、院市合作点、科研大楼建设工地、科研基地、科研项目基点调研,征求意见建议43条,及时解决科研大楼、基地建设、科研创新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着力夯实科研基础,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各支部坚持把理论学习与专题调研结合起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调研,做到学以致用,结合科研项目实施,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解决实际问题,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效果显著。

“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各支部认真做到严格执行。支部委员会:每月召开1次,由支部书记主持,研究贯彻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和指示,讨论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措施,研究党的建设和党员管理方面的问题,研究培养、发展新党员方面的问题等。支部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1次,由支部书记主持,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制定本单位贯彻落实的计划、措施,定期听取、讨论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对支部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讨论和接收新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讨论决定对党员的表彰和处分,选举支部委员会,讨论决定其他需要由各支部决定的事项。讲党课:每年不少于4次,以集中学习为主。内容围绕新时期形势和任务,党的中心工作,结合支部党员状况和工作实际,生动地、有针对性地、形式多样地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等,支部书记得积极做到带头讲党课。

各支部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各支部按照“1+4+X”模式,年初制定活动计划,积极创新活动形式,紧密结合科学中心工作和岗位职能职责,坚持深入科研一线、机关服务一线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突出活动的政治性、严肃性、规范性。机关综合管理与服务党支部按时足额交纳党费,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党性锻炼、业务讲谈、志愿服务等。围绕机关3个管理机构的工作性质、岗位特点、业务短板弱项,面向分院广大青年科技人员,支部书记牵头组织开展业务交流,收到预期效果。联合林业与生态研究中心党支部赴原州区彭堡镇曹洼村开展志愿服务主题党日活动,受到基层欢迎。指导机关干部和广大青年科技人员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谋事,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做事,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成事。马铃薯研究中心党支部教育党员要做到政治能力和业务能力“双提升”,肩负好干好科研服务“三农”的政治使命和政治责任,努力在开展科研项目、促进乡村振兴、为民办实事等方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推进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的融合发展。旱作农业节水与研究中心党支部认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严抓党员学习、教育、监督、管理、服务工作,扎实做好入党人员培养工作。冷凉蔬菜与花卉研究中心党支部认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做到足额交纳党费,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志愿服务等。全体党员到分院观庄科研基地和隆德县中药材和冷凉蔬菜种植基地调研病虫害和产业发展情况,指导种植企业和农户开展相关工作。邀请受到全院表彰奖励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作先进事迹宣讲报告,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习先进、崇尚先进。林业与生态研究中心党支部,紧紧围绕宁夏中南部山区林业与生态、经果林、中药材、六盘山菌类资源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森林培育现场技术指导、森林经营技术培训、红梅杏春夏季修剪志愿服务等主题鲜明的党日活动,为地方和产业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