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
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前身为2000年8月成立的宁夏农林科学院沙漠治理研究所,2005年9月更名为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2022年3月正式更名为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研究所有“宁夏防沙治沙与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宁夏生态修复与多功能林业综合研究中心”“宁夏荒漠化防治及沙旱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团队”“宁夏农林科学院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专家工作站”等多个研究平台,在宁夏盐池县和彭阳县建立了开放式生态试验基点。
研究所主要开展4个学科方面的研究:1.森林生态及水土保持方面开展森林生态、林地水文过程、人工林改造及质量提升、生态经济林树种引选栽培、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2.草地生态方面开展牧草资源的收集评价、乡土牧草开发、退化草原的生态修复、牧草栽培管理与饲料产品开发、优良牧草种子繁育、现代人工草地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3.药用植物资源方面开展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药材生态种植与规范化栽培研究与示范;4.防沙治沙方面开展沙地生态恢复及沙漠化监测、风蚀与风沙地貌演变、沙化土地治理新技术、沙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沙产业开发研究与示范。研究所始终把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提升科研质量、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石。
研究所有ICP-OES、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全自动化学分析仪、激光粒度仪、Li-6800光合荧光测量系统、Ecomatic植物茎流测量系统、自动蒸渗仪、总有机碳分析仪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40多台件,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条件。围绕自治区荒漠化治理、沙产业开发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创新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研究成果,先后取得国家、自治区各类科技成果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宁夏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及沙产业开发),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研究、半干旱退化山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宁夏盐池城西滩扶贫扬黄新灌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二等奖4项(宁夏宜林地立地类型划分及造林适宜性评价、甘草规范化种植基地优化升级及系列产品综合开发研究、宁夏土地沙漠化动态监测与农田防护林体系优化等)、三等奖5项(宁夏中北部地区生态系统林木固碳特征及碳储量研究、宁夏南部典型生态移民迁出区植被、土壤演变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灌区优质苜蓿节水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授权专利50余项;制定标准20余项。为自治区林草生态建设、沙化土地治理、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以及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强了有力科技支撑。
研究所有办公室、林业生态研究室、草地生态研究室、药用植物研究室、防沙治沙与水土保持研究室5个科级内设机构。目前,有在编在岗职工28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高职称16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8人,博士在读1人。硕士及以上学位人数占总人数的92.8%,高学历学位人才优势凸显。研究生始终把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提升科研水平、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石。充分发挥学科团队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在项目立项、项目实施及管理、学科及团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次,“九三楷模”1人次,“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次,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2人次;自治区“塞上英才”1人次,自治区“313人才”1人次,自治区“312”人才1人次,宁夏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3人次;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3人次,“自治区青年托举人才”1人次;1人遴选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盐池试验站站长,1人遴选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中卫综合试验站站长,2人荣获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首席专家;农科院一级学科带头人1人,二级学科带头人3人,已形成专业结构与年龄结构相对合理、以中青年科技骨干为中坚较为稳定的科研梯队。研究所先后被国家林业局2次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1次授予全国林业科技工作先进集体;1次被科技部授予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10周年先进集体;1次被农业部授予科普先进集体;1次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先后承担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24期,培训阿拉伯国家学员达445人次,宁夏的防沙治沙技术名扬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