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
单位简介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于1979年11月成立,是自治区唯一一所主要从事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向日葵等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与耕作制度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为一体的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自治区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建所以来,培育的优质高产品种和研发推广的新技术,为宁夏及周边省区的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机构设置及职责
(一)机构设置
内设办公室、小麦研究室、水稻研究室、玉米研究室、种质资源研究室、经济作物研究室、耕作栽培研究室、品质测试与改良研究室8个正科级机构。
(二)主要职责
1.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保存、鉴定、利用与创新,发掘与筛选宁夏农作物育种利用的各类遗传材料。
2.开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料作物和小杂粮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
3.开展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抗逆、绿色的耕作与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方向及定位
1.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聚焦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和向日葵等农作物种质资源,开展种质保存:广泛收集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包括野生种、地方品种、育成品种、遗传材料等),尤其注重特色资源,如优质高产早熟、抗旱耐盐碱等品种的收集鉴定;推进“分子身份证”构建,借助DNA指纹图谱库和特征数据库精准管理资源,提升解析效率。鉴定解析:结合表型组学与基因组测序,规模化鉴定高产、抗逆等性状,建立基因型 - 表型关联模型,挖掘相关调控基因与功能模块,揭示遗传效应与适应性。种质创新:整合基因编辑、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创制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和向日葵作物等新种质;探索传统与智能育种结合,利用AI + 大数据优化路径、缩短周期。共享协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集成多种数据与目录,推动科研机构与育种企业资源分发和联合攻关;强化“南繁基地”等平台作用,促进基因编辑等技术产业化应用。
2.小麦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根据宁夏小麦产业发展需求现状,立足于小麦亲本鉴定精准化、分子技术实用化、育种手段多样化、良种繁育产业化,以提质增效、绿色环保为目标,针对提升小麦品质、多抗广适、均衡增产、节本增效开展新品种选育与栽培研究。新品种选育上利用远缘杂交、小麦外源属基因资源的利用,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病、抗逆性基因,通过一年三次/四次加代和单倍体育种及加倍技术体系提高育种进度和效率,创制出抗病、抗逆、优质、早熟、节水、节肥及特殊用途类型小麦新材料。高产栽培上开展小麦匀播技术及小麦间复种高效绿色种植模式研究,集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综合利用创新研究;探索不同形式成果转化模式,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市场占有率,形成小麦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高效运行体系,为宁春系列品种再次走向西北麦区打好基础。
3. 水稻新品种选育与栽培。针对水资源趋紧、土壤盐渍化、水稻质量不优、效益不高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等现实需求,以优质抗逆丰产新品种选育和节水控盐产能提升技术研发为路径,推进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以“优质、丰产、耐盐碱、抗旱”水稻新品种培育为主攻目标,发掘优质、丰产、耐盐碱、抗旱、抗病等优异基因单倍型,建立常规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精准、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基因编辑等技术相结合,聚合优质、丰产、耐盐碱、抗旱、抗病等优良性状基因,创制培育适宜我区水稻产业发展的优质、丰产、耐盐碱、抗旱水稻新品种。研发水稻直播种植合理群体结构构建、丰产稳产、品质提升、水肥药高效利用、杂草防控、节水控盐和农机农艺融合的高效种植技术,构建基于水盐协同调控的全程机械化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4.玉米新品种选育与栽培。以支撑玉米单产提升为目标,应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传统育种技术,在玉米抗逆耐密优异种源创新方面有较大突破,培育抗逆耐密高产宜机收玉米新品种和粮饲通用型青贮玉米新品种、特色专用加工型蔬果玉米新品种;面对抗旱节水、全程机械化生产发展需要,突出种、肥、水、密精准调控,开展玉米密植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应用,分区域构建玉米单产提升技术模式,产学研用协同,提升玉米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强化东西部合作,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升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积极争取融入国家创新团队联合项目研发,为宁夏玉米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5.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栽培。大豆:引进大豆种质资源,通过常规杂交、轮回群体选择和生物技术等育种手段创制新材料,聚合优质、多抗、广适等优良基因,重点选育高产、高油、高蛋白、耐密、耐盐碱、耐旱、耐荫、抗病、专用等适宜宁夏灌区春播和南部山区春播的新品种。不断优化春大豆高效栽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饲草大豆青贮玉米复合种植、盐碱地高效栽培、小麦套种和麦后复种大豆等种植模式。创新再集成适密播种、平衡施肥、根瘤菌施用、病虫草害防控、低损收获、产品深加工、副产品高效利用和智能化农机配套等“耕种管收”轻简化技术。通过多区域示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不断促进宁夏大豆单产和总产双提升。向日葵:针对宁夏向日葵产业发展需求及现存问题,引进国内外优异的向日葵种质资源,挖掘高油、多抗、高产、早熟等优异性状基因;创制具有高油、高产、抗病、早熟、耐旱,耐盐碱等优异性状自交系;选育适合机械化作业的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型向日葵品种;研究向日葵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引黄灌区春小麦麦后复种油葵等高效种植技术;进行宁夏全区油用、食用、观赏向日葵品种区域划分开展品种适应性评价,提出适宜宁夏不同区域的向日葵种植方式,建立适于宁夏不同区域向日葵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和绿色防控等技术体系,构建向日葵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为宁夏向日葵产业及特色油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6.耕作制度改良与生态种植。聚焦耕作制度改良与生态种植,开展一年两熟、多熟作物种植,构建适配的作物轮作/间套作制度,创新绿色低碳少、免、深松耕作制度,着重推进保护性耕作制度的革新。着力构建盐碱地多技术协同改良体系,推广绿肥轮作、秸秆还田与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推动耕地质量可持续改良。以盐碱地、绿洲灌区、南部雨养农业区为对象,构建不同类型农业区生态复合种植模式,深入分析生态复合种植系统对养分、水资源和光热等关键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筛选抗旱、耐盐碱、优质高产的作物品种,精准调控群体质量,优化种植结构,创制抗逆促生、生物增效及高光效种植技术,集成多种优质高产高效关键技术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作物单产提升,推动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转型,筑牢区域粮食安全屏障。
近五年科研工作及成效
(一)实施的重要科技项目
结合产业发展问题积极申请并承担国家、自治区等各类科研项目107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等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自治区项目64项,农科院先导资金项目31项,其它横向课题4项。其中承担重要的科技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北部冬春麦区优质节水抗病高产小麦新种质创制与应用”“宁夏风沙灌区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与集成示范”“宁夏耐密耐旱宜机收玉米种质创制与应用”“耐盐高产小麦品种筛选及节水抑盐调控技术”),农业部育种专项课题1项(西北春小麦优质新种源创制与应用),国家攻关项目1项(“西北北部耐密抗倒籽粒脱水快高产基础种源创新与应用”),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7项。
(二)科研工作开展情况
引进种质资源材料13265份,其中小麦5619份、水稻2333份、玉米2940份、大豆2364份、向日葵82份,拓宽了遗传基础,大幅提升小麦、水稻等作物育种水平。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宁夏)行动,向国家种质库提交了859份宁夏本土优特异珍稀资源种质。初步构建了宁夏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管理系统,完成7965种质资源数据录入。立足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开展耐盐碱研究,获得抗旱耐盐种质共77份。
围绕自治区粮食安全,突出创新重点,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共种植育共种植育种材料21.5万份,配制杂交组合31777份,参加品比、区试材料3846份,选育审定农作物新品种61个(国审品种9个),每年有10个新品种入选自治区主推品种,宁春55号、宁春58号入选甘肃主推品种。其中玉米新品种银玉439通过国家审定,填补了我区玉米自育国审品种的空白;小麦新品种宁春58号、宁春59号通过国家和自治区“双审定”;水稻新品种宁育104克服抗病性弱难题,成为近20年来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
聚焦产业难题,加强栽培技术攻关。依托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等力量加强主要农作物种植农机农艺技术的研发,强化节水节本增产增效,每年迭代改进小麦耕播一体化匀播机、水稻精量穴播机等农机,不断研发完善麦后复种一年两熟制、水稻精量穴播、玉米低水分籽粒直收、青贮玉米提质增效等技术,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助力产业发展,促进宁夏农作物生产由高产走向绿色轻简高效,多次创造了高产纪录,平均每年有10项技术入选宁夏主推技术。其中“玉米密植高产低水分籽粒直收技术”2022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粮油生产主推技术。“玉米机械籽粒收获高效生产技术”入选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10大新技术之一。“玉米密植高产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入选了2022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10大新技术之一。
(三)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情况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自治区“三大战略”,充分发挥国家产业体系试验站、院地、院企合作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与我区五市农技、种子、农机等部门密切协作,建立优质高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加大优新品种和绿色轻简提质增效技术转化与展示示范,建立核心示范点315个,示范示范新技术90项,新品种(系)179个,核心示范面积累计17.49万亩,辐射带动310.43万亩。将研究与应用紧密结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共向区内外种业公司转化自育新品种46个,实现转化收益1138万元,有力地支撑了我区现代种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观赏用向日葵和特种稻、彩色稻种质资源的优势,将“一产”农业与“三产”旅游业有机结合,长期为自治区妇联实践基地、“稻渔空间”和“王太村”等农业文旅产业发展提供高效科技支撑,其中王太村每年吸引游客平均11万人,壮大村集体收入50万元左右。积极组织全所科研人员加入院春耕备耕和农业生产科技服务团,编制春耕备生产、春小麦生产、玉米生产等指导手册,针对不同作物种植出现的问题提供具体服务措施。
(四)支撑“以种适地”与单产提升行动
“以种适地”:用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小麦耐盐碱新品种宁春63号在平罗县通伏乡轻度盐碱地(盐分含量0.25% ,PH8.7)上取得673.20 公斤实打高产,新品系HJ437在中度盐碱地(盐分含量0.3%以上,PH8.9)上亩产达462.86公斤;水稻品种宁粳43号在万亩连片示范地5.3-9.8%、pH8.0盐碱地上测产达473.7公斤/亩。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批准授牌成立了西北中心银川试验站。单产提升:聚焦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2024年度在全区建立单产提升示范基地31个,面积共计5.85万亩。小麦新品种宁春62号创造了亩产734.31公斤的宁夏春小麦最高记录。冬小麦新品种宁冬21号、冬育16号抗倒伏能力显著强于对照品种,宁春58、59号及宁3015实打亩产均超过宁春4号。以提高水稻综合效益和稻田水资源利用率,新品种闽宁1号千亩连片无人机撒播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测产765.2公斤。建立的玉米单产提升技术示范从引黄灌区到宁南山区创造了多项高产新纪录,“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生产示范亩产1382.35公斤,创造了宁夏玉米高产新纪录;干旱风沙区单产提升示范亩产1241.5公斤,创造了干旱风沙区玉米高产纪录;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密植高产示范亩产1296.46公斤/亩,创造了旱作区玉米高产新纪录。春大豆百亩方实打测产1.38亩,亩产达到335.62公斤,刷新了宁夏大豆高产纪录。
(五)取得成绩
共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具体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另获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3项。完成成果登记74项。获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10项。获授权专利114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95项。制定并发行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10项。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4项。出版科技专著7部。发表论文143篇,其中核心论文38篇。取得软件著作权41项。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作物所现有在编在岗人员55人,其中高级职称41人;博士10人,硕士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自治区“313”人才3人,“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自治区青年科技奖3人,院一、二级学科带头人6人。有水稻、小麦、玉米、种质资源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4个,自治区人才小高地1个。建有“国家农作物小麦改良中心银川分中心”“农业农村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宁夏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国家级品种审定区域试验站”“农业部国家小麦育种创新基地”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玉米、大豆和向日葵4个综合试验站”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育种中心”“宁夏水稻原种基地”“宁夏农作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分子抗逆育种中心”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水稻种质创新院士工作站”。
人才需求
单位 | 专业要求 | 岗位要求 | 年龄要求 |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咨询电话:0951-6882384) | 农作物种质资源 | 从事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向日葵等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掌握分子生物学理论方法 | 博士 |
农作物遗传育种 | 从事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向日葵等主要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熟练掌握分子育种技术 | ||
农作物耕作与栽培 | 从事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向日葵等主要农作物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土壤学、生态学、农田水利等学科扎实 |
依托作物所管理运动的试验基地
1.永宁基地(包括王太和望洪2个基地,分别占地640亩、950亩):主要功能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栽培耕作技术示范、科研成果孵化与转化、农业技术交流与培训、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农业科技知识科普与宣教等,主要开展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向日葵、苜蓿等6个作物和牧草的种质创新、遗传育种、栽培试验、新品种(系)展示示范以及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等农业科研试验。
2.云南元谋南繁基地: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 2013年8月投入使用,面积30亩。主要承担着我区科研院所、大学和种业企业的麦类作物南繁加代任务,为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新品种支撑。
3.海南乐东南繁基地: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乐东县,2014年10月投入使用,面积114亩,其中试验用地89亩。主要承担着玉米、水稻、小麦、向日葵、大豆、西甜瓜、辣椒等作物南繁加代育种工作,服务我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种业企业,为提高作物育种效率、加快育种进程、助力种业振兴行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党建工作开展情况
农作物研究所党委是宁夏农林科学院下辖的2个党委之一,农作物研究所党委下设三个党支部(第一科研党支部,第二科研党支部及行政后勤党支部),现有党员40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所党委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化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和制度治党相融合,把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等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意识形态专题部署会,落实落细“两个责任” “三个清单”,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积极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强化作风建设。以“建强种子‘芯片’ 赋能种业振兴”党建品牌为牵引,不断创新政治理论学习教育方法,着力提高党建水平,推动党建与科技创新相互融合,促进种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质量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利用线上平台定期推送学习资源,发挥党委书记头雁效应,以党建带团建紧跟学习等方式创新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