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机构

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

来源: 固原分院 作者: 固原分院 日期: 2025-06-11

    单位简介

    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前身为1959年成立的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146月移交宁夏农林科学院管理,20152月正式更名为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为正处级事业单位主要围绕宁夏中南部地区农业和生态建设科技需求,开展马铃薯、草畜、冷凉蔬菜、油料、小杂粮、林木新品种选(引)育,旱作农业新技术研发,森林生态功能、生态恢复和林下经济模式开发等研究工作。

固原分院现有实验室29间,总面积1433.77m2,配备了各类先进仪器设备122台(套)。托管宁夏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科研试验基地(位于原州区头营镇,面积684.06亩)和观庄冷凉作物科研试验基地(位于隆德县观庄乡,面积555.5亩)。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糜谷土肥岗位科学家和马铃薯、胡麻、荞3个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的依托单位,也是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固原分中心、宁夏马铃薯核心种苗生产供应中心、宁夏旱作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盘山特色野生林木资源保护与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有宁夏马铃薯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宁夏小杂粮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等创新群体。取得自治区重大贡献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等创新成果,为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和南部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职能职责

(一)开展马铃薯、荞麦、燕麦、谷子、糜子、胡麻、冬小麦等作物新品种育种研究;

(二)开展干旱半干旱区农业节水技术研究和高效种植模式开发;

(三)开展宁夏南部山区畜禽育种、动物营养、草畜循环发展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四)开展宁夏南部山区冷凉蔬菜新品种选育、蔬菜高效种植、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和技术示范;

(五)开展野生林木资源保护利用、抗旱造林技术、森林生态功能、生态经济林引选和栽培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机构设置

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内设办公室、科研科、计划财务科3个职能科室和旱作农业与节水研究中心、马铃薯研究中心、冷凉蔬菜与花卉研究中心、草畜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林业与生态研究中心5个专业科室。另设有分院纪委、工会、团支部和妇委会。


研究方向

一、马铃薯育种与栽培

(一)人员构成

团队研究人员11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研究生学历4人,入选自治区“313人才工程”1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受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固原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农业农村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1人,全区马铃薯产业技术服务团队成员2人。

)研究方向定位

围绕宁夏马铃薯产业的科技需求,开展马铃薯遗传改良与种质创制、品种选育与脱毒种薯繁育、绿色高效综合栽培等研究示范。

)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固原综合试验站、宁夏马铃薯育种专项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等国家、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

科技成果及支撑产业情况

5来,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固原分中心、宁夏马铃薯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等创新平台运行良好,主持完成国家、自治区和农科院等有关部门下达的各类科研项目8项。建立了马铃薯种质资源数据库,收集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1000余份;选育出菜用型、淀粉加工型和兼用型品系24个,其中通过自治区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和国家非主要农作物登记新品种各2个。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宁夏马铃薯主产区,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7个,核心示范累计3万亩以上,辐射推广50多万亩。积极开展马铃薯产业调研与技术指导服务,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企业技术骨干350余人次,培训种植大户5000余人次。为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助力宁夏南部山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旱作生态农业

(一)人员构成

研究中心共有研究人员26人,其中研究员6人,博士1人,硕士12人;获得“宁夏第二届创新争先奖章”1人、自治区“塞上农业专家”1人、固原市“六盘农业专家”1人、“六盘英才”1人,入选“宁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1人,受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站长2人及“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指导组专家”1人、“宁夏小杂粮油料产业首席专家”2人。

)研究方向定位

围绕宁夏南部山区旱作生态农业的科技需求,开展小杂粮(糜谷、荞麦、食用豆)、胡麻、冬小麦和旱地玉米等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

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肥料岗位、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固原综合试验站、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固原综合试验站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海原县小杂粮肉牛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小杂粮种质资源鉴评及优质抗逆新品种选育等

)科技成果及支撑产业情况

5年来,获批各类科研项目32项,取得科技成果10项,审定宁亚25号等农作物新品种3个,制订地方标准6项,授权专利16件,软件著作权3件;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33篇。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有偿转化转让科技成果6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67个,示范新品种41个,新技术23项,示范面积7.7万亩,辐射面积200万亩以上,为宁夏旱作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生态林业

(一)人员构成

团队人员13人,其中研究员1人,正高职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员2人、高级林业工程师1人、助理研究员5人、研究实习员2人,农艺师1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学士4人。

)研究方向定位

针对宁夏中南部山区森林生态修复理论基础薄弱、经果林产业发展滞后、林下经济发展缓慢、六盘山植物资源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开展森林培育实用技术、经果林优良品种选育和栽培、六盘山野生林木资源收集保存繁育技术研究、六盘山道地中药材资源开发与利用、六盘山菌类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究方向。

)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泾河流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变化和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华北落叶松林提质增效管理技术培训和应用示范

)科技成果及支撑产业情况

5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治区及地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登记科技成果13项,制定标准4项,授权专利12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建立多个试验示范基地,示范推广了多个六盘山野生树种及高效栽培技术,有效提升了当地森林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针对六盘山野生林木资源和中药材、菌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展了深入研究,促进了当地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当地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为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草畜产业

(一)人员构成

团队现有研究人员8人,其中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7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3人。

)研究方向定位

围绕宁南山区草畜产业的科技需求,开展牧草新品种选育及栽培、饲草资源加工利用、畜禽选育及生态高效养殖等研究攻关与集成示范。

)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

自治区8613农业产业科技工程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专项宁夏苜蓿产业技术开发研究、自治区农作物育种专项子课题耐旱苜蓿新品种(系)选育,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固原山区林下生态鸡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

)科研成果及支撑产业情况

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3项,登记科技成果13项,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 7篇)。收集保存苜蓿种质资源670余份选育出苜蓿新品系5在原州区头建立青贮玉米、饲用高粱新品种核心区2个,完成固原鸡第三世代的提纯复壮,转化示范“肉牛繁殖新型饲料添加剂”“高成活率雏鸡保育室”“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关键技术”等科技成果3项,培训基层农技人员、企业技术骨干150余人次,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为宁夏草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助力宁夏南部山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冷凉蔬菜与花卉

(一)人员构成

团队共有科技人员8人,其中研究员2人,高级农艺师2人,助理研究员4人。

)研究方向定位

围绕冷凉蔬菜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攻关,聚焦冷凉蔬菜产业品种更新、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绿色高效栽培、连作障碍、土壤健康管理等方向,以改善冷凉蔬菜种植结构,丰富栽培品种,提高种植效率,科学化栽培管理,促进蔬菜产量品质提升为目的,助推冷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

承担国家省部联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宁夏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农林科学院各类科研项目、固原市科技研发类计划项目、原州区科技计划项目等。

)科技成果及支撑产业情况

5年来,冷凉蔬菜团队立足冷凉蔬菜产业发展需求,先后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课题)16项,团队获自治区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登记科技成果10项,制修订地方标准4项,授权专利13项(国家发明2项),软著5项,发表论文30篇(核心19篇),有偿转让科技成果6项。研发了辣椒、青花菜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甘蓝花椰菜机械化移栽技术、娃娃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洋葱标准化育苗技术、绿色健康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百合旱作雨养高效栽培技术、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绿色增效技术等各类栽培技术15项。累计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10万亩以上,有效支撑服务地方冷凉蔬菜产业发展。


人才及科技团队

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3人,自治区313”人才等各类人才称号15人。现聘专技人员75正高级职称12博士6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60.56。通过逐年招聘补充,引进和培养博士研究生,人才结构持续优化,逐步解决了人才队伍老龄化问题,人员结构趋于合理。 


人才需求

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需求表

从事研究的方向

专业类别

从事农作物生物育种或栽培技术等相关研究

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等

从事森林生态、植被恢复及特色植物林下经济开发等相关研究

林学、生态学等

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开发等相关研究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等

从事牧草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等相关研究

草业科学等

从事蔬菜品种选育、高效绿色栽培技术等相关研究

蔬菜学等

备注:除以上专业外,欢迎其他涉农有关专业博士毕业生投递简历


党建工作

分院党委下属7个党支部,现有党员56名(在职党员36名,退休党员20名)。机关综合管理与服务支部委员会、离休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支部委员会分别由3人组成,各设书记1名、委员2名;旱作农业与节水研究中心党支部马铃薯研究中心党支部、冷凉蔬菜与花卉研究中心党支部、草畜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党支部、林业与生态研究中心党支部各设书记1名。

一、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

分院党委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彻于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狠抓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积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自治区及院党的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年初明确责任,贯彻院党组工作要点、任务清单、纪委工作要点和制定“两个责任”三个清单。组织各支部开展党建工作互观互检活动,督促完成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抓项目申报,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坚持把党建融入助力乡村振兴、院市合作等工作;党委狠抓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高标准规划建设科研基地和实验室等工作。

分院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党管意识形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组织广大党员职工交流研讨,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入脑入心。党委每半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并听取各支部汇报并认真研判形势推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始终与党中央中心工作同频共振。

分院党委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方面,推动了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认真落实一岗双责要求,不断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坚持按照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主要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礼品登记和收入申报三项制度和领导干部十不准”“八条禁令规定,建立前期防范、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的廉政风险防范制度。结合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专题学习,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紧盯每个重要节假日全方位警示,切实增强了干部职工遵章守纪意识。认真开展领导干部廉政警示教育周六廉活动,组织排查廉政风险点,强化监督、狠抓落实,在分院形成了树立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的浓厚氛围,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二、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促进党建与科研(业务)深度融合

在院党的坚强领导下,分院党委严格对照党章党规要求,制定理论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坚决压实责任,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主要载体,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重点,开展系列政治理论学习工作。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党建带团建,狠抓青年党员干部思想武装,着力激发青年科技人员干事创业激情。针对青年干部成长经历、岗位特点及业务短板,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交流,持续锤炼党性,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干事创业激情,提升工作能力。

分院党委所属各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围绕中心工作,结合实际,生动地、有针对性地、形式多样地开展理论学习,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等,提升党员理论水平。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各支部按照“1+4+X”模式,年初制定活动计划,积极创新活动形式,紧密结合科中心工作和岗位职能职责,坚持深入科研一线、机关服务一线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结合管理服务、科研项目实施,在科技示范服务、促进乡村振兴、为民办实事等方面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推进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深度融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