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苜蓿种子田传粉昆虫资源评价及授粉增效技术研发项目通过验收
近日,宁夏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牵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参与的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苜蓿种子田传粉昆虫资源评价及授粉增效技术研发”,在内蒙古鄂托克旗顺利通过现场验收。
验收专家组实地考察了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赛乌素的苜蓿种子生产基地,重点核查了多项试验及示范内容,包括苜蓿种子田传粉昆虫多样性调查、苜蓿切叶蜂生态适应性研究、放蜂密度对蜂群后代回收及授粉效果的影响试验、害虫安全防治技术验证,以及苜蓿切叶蜂高效繁育与授粉关键技术示范。该示范区共设置蜂房24个,释放蜂茧96万粒,技术应用面积达600亩。经专家组现场测产评估,示范区苜蓿种子亩产达43公斤,较对照田提升约1倍。专家组一致认定,该项目的田间苜蓿切叶蜂繁育及授粉示范效果显著,符合验收标准,同意通过现场验收。
宁夏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团队自2015年从加拿大引进少量苜蓿切叶蜂进行试验性繁育,逐步构建起繁育及授粉关键技术体系,通过系统调查明确了西北地区苜蓿种子田的切叶蜂及传粉昆虫种类资源,深入研究阐明了苜蓿切叶蜂的生态适应性特征及其分子机制,成功破解了苜蓿切叶蜂孵化调控、规模化繁育及田间高效授粉等核心技术难题。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宁夏、新疆、内蒙古等省区的苜蓿种子生产基地累计推广应用5250亩,实现苜蓿种子亩产平均翻倍。这项苜蓿切叶蜂繁育及授粉增效关键技术的突破,为破解我国草种业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困境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